隨著農業現代化展開,越來越多的農業機械開端助力秋收,農機的運用不只儉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重點是采收效率也大幅提升。但是近幾年,播種機、拖拉機、插秧機等品類都呈現明顯降落。這是什么緣由導致?
近年來,我國農機市場增量正逐年降落,預示著以市場需求正以增量買賣為主轉向存量與增量并重的結構性調整新階段。結構調整是農機市場新常態的本質特征,調結構必然帶來陣痛,需求結構、消費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商業方式等目前都在中止較大幅度的調整,產業重組加快。農機往常是消費中常見的設備,不管是三大主糧還是其他品類,不管是耕種、植保還是收獲加工,都離不開農機,這也培育了寬廣的市場。
農機大數據中心平臺統計得出,2016年上半年產品中心訪問人數為795.9萬人,同比2015年增長46%。由此可以看出,固然國內農機市場環境整體疲軟,但是網絡用戶關注度方面卻依然在快速增長。構成此現象的緣由有兩點,一是農機用戶互聯網化進程在不時加快,二是隨著國內農機市場保有量的逐步飽和,用戶不再盲目置辦農機產品,愈加注重產品的質量可靠性和售后效勞水平,因此愈加注重在購機前的查詢和對比。
這是什么緣由呢?在本月舉行的農機行業會議上,業內人士分析,往常農機市場存在著一些矛盾,如三大主糧綜合機械化水平較高,棉油糖、果菜茶等經濟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種植業機械化水平較高,而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設備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小馬力、中低端機具較多,大馬力、高質量機具較少;單項應用的農機技術較多,集成配套的農機技術較少;小范圍自用型農機戶較多,大范圍專門化農機效勞組織較少。
因此農機市場的風口依然存在,企業應該調整戰略,很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業內人士以為,從2017年開端,青貯飼料收獲機市場呈現較大幅度增長,市場調查顯現,全年累計銷售各種機型4136臺。估量今年青貯飼料收獲機需求量在5000臺左右;2017年,累計銷售各種型號的打捆機約1.24萬臺,同比增幅12.73%。這些數聽闡明,找對方向,機遇依然存在。
2014年成為我國農機市場的拐點。農機市場的增速初次跌入個位數,我國農機行業由此進入到新的展開階段——農機化展開的中階段,該階段突出特征是:傳統市場的轉型升級伴隨著增幅趨緩,新興市場開端崛起,但尚處于孕育期。今年上半年,我國農機市場表現如何?日后將呈什么樣的走勢?農機人又該如何應對?日前,在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主辦的2018年農機流通工作會議上,業內專家齊聚山東青島,就上述問題中止了討論。
在農機補貼政策引導下,大量資本涌入農機行業,培育了農機行業的十年黃金期,但是同時也帶來了產品低端化、同質化的問題,行業嚴重缺乏技術創新驅動,低端產品眾多、高端產品嚴重缺乏。以大馬力拖拉機為例,目前國產大馬力拖拉機主要集中在90到120馬力,而國外大馬力拖拉機已抵達500馬力以上。
以小麥、稻麥為主的主糧作物曾經基本可完成全程機械化,但是,大豆、油菜、花生、藥材等經濟作物的農業機械化率明顯比較低,而且很多機具國內還是空白。
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目前農機市場范圍在一千億左右,但在一段時間內會堅持穩定,不會呈現快速擴張,這樣意味著企業展開的重點是盤活市場存量。業內人士提示,農機行業要閱歷快速展開、野蠻生長階段,然后開端科學理性展開。未來農機行業的展開,短期低迷,中期高度震蕩,長期向好。對此,業內一定要對眼下困難有充分準備。
在恰當的時分,管理部門要給相關企業一些輔佐和引導,充分綜合市場全方位信息,給企業轉型展開留足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