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區農機化是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會提到的重點,會上李司長指出,當前發展丘陵山區機械化機遇與挑戰并存,各級農機部門要把丘陵山區機械化工作作為重要工作內容列入議事日程。
【丘陵山區農業發展及農業機械化至關重要】
1、我國丘陵山區耕地面積占比超過50%,覆蓋的人口超過60%。一直以來就是我國糧油糖作物及薯類、果桑茶麻、蔬菜、青飼料等特色經濟作物的重要生產基地。李司長表示,丘陵山區農業發展,既對主要農產品供給可靠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又直接關系農民脫貧致富。
2、丘陵山區關乎整體農業機械化進程推進。如果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不能取得重大進展,那么我國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歷史使命就會推遲完成,進而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如期實現。
【當前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農機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的拉動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國丘陵山區農機化有了較快發展,但與平原地區相比,丘陵山區農機化依然存在較多不足。從國內發展現狀看: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不充分、不全面的矛盾凸顯。
一是薄弱環節多。近年丘陵山區農作物機耕水平提高較快,但種植、收獲機化還整體處于起步階段,比如西南丘陵山區機種率、機收率唯有5.5%和14.2%,還有不少環節仍處于空白。果桑茶機械化率總體只在20%左右。
二是“無機可用”問題突出。除了微小型耕作機械和茶葉機械、部分作物小型產后加工設備等種類機械外,多數作物、多數環節缺少成熟可用的機械。
三是農機社會化服務發育慢。典型丘陵山區縣平均每3個鄉鎮才有1個農機合作社,服務能力遠不能滿足周邊農民需要,同時選購農機難、維修農機難現象也很普遍。
薄弱環節多、無機可用、農機社會化服務發育慢與農民迫切盼望早日實現機械化換人,可以更體面勞動、更多分享農業機械化發展紅利的矛盾成為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問題。
【丘陵山區機械化無國內經驗可借鑒,挑戰與機遇并存】
李偉國表示,在丘陵山區發展機械化,雖然不是一個新課題,但確是一個大家公認的難題,可謂是挑戰嚴峻。從國內經驗上看:歐美等發達,他們自然資源稟賦較好,一般不把丘陵山區作為農業生產資源,因此也基本沒有推進這類區域農機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及成熟的技術裝備路線可供我們借鑒。
同時,李偉國強調,在正視挑戰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前發展丘陵山區機械化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
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投入必將顯著加大。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丘陵山區特色農產品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第二,隨著農村土地確權的逐步到位,以及地方一戶一塊田“土地互換”,聯耕聯種、確股不確地等模式的探索成功,農民因擔心沒明界而失地的顧慮少了,以規模經營主體、村集體(村小組)為單位,集中連片進行耕地宜機化改造變得越來越可行。
第三,我國平原平壩地區糧食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整體轉入提質增效階段,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可以騰出更多精力謀劃推進丘陵山區機械化。
第四,傳統農機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部分產品產能過剩,一些農機企業有望進入丘陵山區機械這片“藍?!?。
第五,各類規模經營主體增多,眼光相對長遠,針對用工難、用工貴問題,急切想通過發展機械化來降低成本,宜機化種植、宜機化改地的愿望迫切。
李偉國表示,無論從建設丘陵山區的產業體系,還是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來看,都要推進丘陵山區機械化。
雖然難,但我們要迎難而上,迎接挑戰。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階段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要切實將丘陵山區機械化工作作為重要工作內容列入議事日程。
他要求,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要綜合施策,大力促進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提檔加速發展:
以宜機化改造為著力點,改善丘陵山區機械化立地條件;
以構建產學研推用協同創新機制為驅動,加快破解“無機可用”難題;
以實現效果倍增為目標,多層次集中打造一批示范樣板;
以綜合性專門化為導向,大力培育新型農機服務主體;
以提高特色主導產業發展裝備支撐能力為重點,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支持力度。